“雙一流”建設不搞“終身制”
三部委公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建立“有進有出”動態調整機制
新京報訊(記者沙璐)日前,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按照每五年一個建設周期,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并建立建設高校有進有出動態調整機制。
2015年8月,《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同年10月24日由國務院印發。“雙一流”建設成為了繼“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又一個備受關注的教育戰略規劃。
過去一年,“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高校為“雙一流”搶人等問題持續引發關注,“雙一流”到底如何建設、怎么評選?1月25日晚,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的《實施辦法》,明確了“雙一流”建設周期、遴選條件、遴選程序、支持方式、管理方式等問題。
建設“雙一流”需有一流專家
根據《實施辦法》,“雙一流”遴選條件分為兩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應是經過長期重點建設、具有先進辦學理念、辦學實力強、社會認可度較高的高校,須擁有一定數量國內領先、國際前列的高水平學科,在改革創新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中成效顯著。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應具有居于國內前列或國際前沿的高水平學科,學科水平在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中進入前列,或者國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業或區域影響、學科優勢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同時,還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師資隊伍建設和國際交流合作六個方面進行了要求。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求高校教師隊伍需要政治素質強、潛心教書育人、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技術等。同時,要有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的一流專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教師結構也要合理。
設專家委員會遴選“雙一流”
《實施辦法》規定,遴選將采取認定方式確定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設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由政府有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行業組織人員組成。
之后根據認定標準專家委員會遴選產生擬建設高校名單,并提出意見建議。教育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審議確定建議名單。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胡耀宗一直關注“雙一流”的建設情況,據其介紹,目前國家沒有公布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數量,世界一流學科初步確定在100個左右。
“雙一流”是如何煉成的
目標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
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
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遴選條件
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應是經過長期重點建設、具有先進辦學理念、辦學實力強、社會認可度較高的高校,須擁有一定數量國內領先、國際前列的高水平學科,在改革創新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中成效顯著。
六方面要求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師資隊伍建設國際交流合作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應具有居于國內前列或國際前沿的高水平學科,學科水平在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中進入前列,或者國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業或區域影響、學科優勢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遴選程序
設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由政府有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行業組織人員組成。
根據認定標準專家委員會遴選產生擬建設高校名單,并提出意見建議。
教育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審議確定建議名單。
列入擬建設名單的高校編制建設方案
高校須組織相關專家,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國家戰略需要,對建設方案的科學性、可行性進行深入論證。
論證通過的建設方案及專家論證報告,經高校報所屬省級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門審核通過后,報教育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根據專家委員會意見,研究確定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報國務院批準。
追問
“雙一流”引發高校搶人才?
就在《實施辦法》公布的同一天,1月25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明確表示“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
該通知還要求,科學合理統籌人才薪酬待遇,高校之間不得片面依賴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對于國家人才計劃入選者、重大科研項目負責人,應模范遵守聘任合同,聘期內或項目執行期內原則上不得變更工作單位。
去年12月,就有媒體報道為爭創雙一流,不少高校不惜血本到處“挖”人,一些學校甚至被挖得“傷筋動骨”。對此,有高校教師告訴記者確實有這種情況存在。
“這個問題是長期存在的。”胡耀宗說,我國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總體上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工作生活條件較為艱苦,地處該地區的高校競爭力較弱,出現東部地區挖西部地區高校,西部著名高校挖地方一般院校的人才。
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胡耀宗認為,最主要是在學科布局上進行差異化布局,比如蘭州大學在冰川凍土、沙漠治理等學科做得是非常好的,但一些熱門學科,如經濟學、管理學或一些前沿學科,需要國家和地方的支持政策留住人才。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認為,高校爭人才從古至今就有,它促進各高校制定人性化的吸引人才的政策。即使國內不搶、國外也會搶。對于大學教師、知識分子來說,他的追求、自我價值實現,是否得到尊重、創新機會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各高校不應一味抬高價。
巨額投入評雙一流有用嗎?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廣東、河北、山東等16個省份出臺了雙一流建設相關方案或文件。
很多省份為了支持本省高校進行“雙一流”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據媒體報道,山東省將在“十三五”期間,財政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籌集50億元,支持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工程,力爭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或世界前列;河南將投入超過13億用于打造一批具備世界一流水平的優勢學科和綜合實力位居國內前列的特色學科。而廣東更是投入超過百億元。
這些省份巨額的投入能否達到實效?對此,胡耀宗認為,每個省份在不同時期對大學的投入一般都是有重點的進行投入,總體看是好事情。
對于各省份投入額度方面的差異,他表示,各省間財力差別比較大,高等教育發展基礎也不同,每個省份投入肯定不一樣。
程方平則認為,現在一些省份“為評而評”存在一定問題,成為一流大學不是靠評,而是靠大學里老師學生有一個明確的教育理念和目標,“雙一流”建設要避免走形式主義,要務實。
“211”“985”是否已成歷史?
隨著《總體方案》和《實施辦法》的出臺,曾經的大學“標桿”——“211”“985”工程可能也將退出舞臺。
對此,去年6月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央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做出新部署,將“985工程”、“211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特色重點學科建設”等重點建設項目,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程方平表示,前面的探索是后面探索的基礎,不應該截然分開,這只是概念上的區別,大方向應該是一致的。
胡耀宗表示,從長期看中國高等教育的歷史,從1952年就開始有重點地對大學進行投入建設,不同時期都會根據國家發展需要對部分大學進行重點支持。“211”“985”工程是上世紀90年代前后期進行,現在過了20多年,順應新的國家戰略需求提出一個新的發展規劃非常及時。
而且“211”“985”工程的投入成績還是比較突出的,從國際大學排名來看,中國大學進步很明顯。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也與這些大學的人才培養和知識貢獻密切相關。